——纪实文学《梁家河》学习体会
习近平同志曾经说过,“作为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这是他深厚的黄土地情结,同时也是他对养育了自己七年之久的梁家河,乃至陕北高原深挚的爱。
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是今年5月初出版发行的,与其谋面是在这次市政协会上。痴爱读书的我,心情万分激动,是怀着对总书记的崇拜,一口气读完此书。这本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读起来倍感亲切。习近平在梁家河奋斗了七年,他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在这个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里度过的。七年间,他与梁家河的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当年的习近平同志是怀着为民造福的初心、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为解决乡亲们的温饱问题、实现梁家河的富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他的这种不忘初心、心系群众、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这本书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记录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新世纪初,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第二部分“窑洞里长满了故事”,讲述了当年的近平同志带领社员群众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青年习近平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窑洞里读书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当年的习近平,时刻牢记一个共产党人的使命,牢记毛主席的谆谆教诲,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件件实事做起,为社员群众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让贫穷落后面貌一去不复返,习近平在山沟沟里和村民情同手足、同甘共苦,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战天斗地,苦干七年,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为改革开放后梁家河乡亲的富裕奔小康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一声声喊我小名”,讲述了当年与习近平交往中的小伙伴们获得了人生大学问,进而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四十多年过去了,随娃、铁锁、能人、黑子,这些当年梁家河的旧交,总书记都铭记在心难以忘怀。他的身上始终留着陕北的泥头味,心里始终装着梁家河的父老乡亲,始终装着全国人民,始终没有忘记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第四部分“我们走在阳光路上”,讲述了梁家河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亲们的幸福生活和村里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在“2017寻找中国最美乡村推介活动”中,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标准,经过专家学者和媒体公众评选,梁家河获评全国“十大最美乡村”之一。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同时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