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陕北的了解始于我的钻工兄弟,因为他们常年奔波在陕北的山山峁峁;倾情于作家路遥,因为他的《平凡的世界》深深的吸引着我。作为勘探队员,我却没有去过陕北,陕北便成了心中的向往。
4月中旬,适逢公司工会组织各车间工会主席到陕北接受红色教育、慰问一线职工,终于促成了我的陕北之行,了却了我的多年夙愿。
四月的春天,阳光明媚、春风和煦、山峦叠嶂、层林尽染,一切都是那样的生机勃勃。大家的心情激动万分,当年我们的勘探队员转战陕北的情景又一幕幕浮上心头。那时的条件是何等的艰苦,钻机基本都扎在荒无人烟的山区,山大沟深、植被稀少、黄土裸露、黄沙漫天。钻机搬家走的是新推出来的土路,土质虚软、凹凸不平,不是老司机都不敢上路。随车出行,车上经常带着绳子和铁锹,随时准备拉动陷入泥潭的车辆。施工现场没有水源,经常要到十多里外的山沟去拉水。住的是帐篷,帐篷扎在土地上,夏季闷热、冬季寒冷。遇到钻机搬家,整天吃不上饭,只能是馒头和咸菜充饥。一台钻机搬家,往往需要几辆甚至十几辆车,搬家车队绵延数里,浩浩荡荡,常常引得当地村民围观。这些都是他们的亲身经历,作为勘探健儿,常年漂泊在外、风餐露宿、披星戴月,他们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山峁峁、戈壁荒原,他们的情感是真挚的、话语是真诚的。
行驶在榆蓝高速上,穿行于绵延起伏的山谷中,欣赏着迎面而来的山川美景和黄土风情,不知不觉“南泥湾”几个大字映入了眼帘。对于南泥湾的了解,我只限于歌唱家郭兰英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只知道它在陕北,但具体在哪儿,有着怎样的历史,却并不是很清楚。这次身临其境,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南泥湾位于延安市东南45公里的汾川河上游,总面积1平方公里。这里以前也是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经济发达,只是到了清朝中期,清统治者挑起回汉民族纠纷,互相残杀,才使这里变成荆棘遍野、人烟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1941年春,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及抗日根据地严密封锁,边区军民生存面临严峻考验,是年3月,党中央命令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南泥湾开荒屯垦、生产自救。没有房,自己动手挖窑洞;没有菜,荒山野岭挖野菜;没衣穿,官兵比赛纺线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宣传标语便由此而来。观看着一幅幅生动的蜡像展,聆听着导游详细的讲解,我陷入了沉思。是啊!正是由于先辈们这种面对困难不退缩、不气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南泥湾精神,才保证了党中央和广大边区军民的基本生活物资供应,才把这里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今天,我们参观它,是要更深入的了解历史、学习精神、汲取力量、激发斗志,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去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坎坷与挑战。
沿榆蓝高速继续北上百余公里便到了我们此行的第二站——梁家河。梁家河位于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方向5公里处,属于陕北典型的农耕式村庄。多年以前,这里一不通公路,二不通电,人畜饮水也十分困难,人们长期过着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1969年初,一帮北京知青的到来打破了它原有的静谧,不满16岁的习近平就是其中一员。很难想象他们初来乍到时的心情,毕竟正值青春年华,毕竟长期生活在首都城市。然而,他待住了,而且一待就是七年。这七年,他没有哭天抢地、怨天尤人,更不是浑浑噩噩虚度光阴等待回京,而是充分利用插队的机会,凭借青春激情和亲和力同乡亲们打成一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白天一起下田劳作、晚上独自挑灯夜读,充分利用所学帮乡亲们学习文化、於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也就是在那时,他入了党、当上了村支书,成为全县优秀的基层干部,也成就了一段终生难以忘怀的激情岁月。他在苦难中锤炼了党性、加深了认识,从人民中汲取了给养、强大了自身,以至于当上了总书记后还总是把“人民”放在心中,“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也成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苦难难道是白受的吗?不,他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必修课,他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极尽展现黄土高原风土人情的真实画卷:那广袤起伏的沟壑、那高低错落的窑洞、那欢快奔放的大秧歌、那粗狂豪放的信天游,还有那个性丰满的黄土汉子......一幅幅、一幕幕,真实感人,以至于我在不同的年代读了六七遍,每次阅读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因此,对于陕北我是相当的“熟悉”,只是我没有来过。我不断地在想:究竟是怎样的环境和风水成就了路遥,使他能穷尽毕生的精力,用深厚的笔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写出这篇震撼心灵、足以传世的巨著?其实,关注路遥的人都知道他出生在清涧县王家堡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在他七岁那年被过继到延川县郭家沟的伯父家,因此,郭家沟是路遥的成长地,也是我们此行的必访地。从梁家河出发沿210国道西行30多公里就到了郭家村,陕北典型的支沟自然村落,村子三面环山,植被茂盛,窑洞依山而建,一条小河穿过村庄。根据指示看路遥故居就在沟口的崖畔平台上,遗憾的是栅栏当道、院门紧锁,我们无法入内,从锈迹斑斑的铁锁上看好像许久都没有开放,只好从片石砌成的围墙外掂足观望:一个简易而略显空旷的小院子,两孔紧挨土崖的旧窑洞,一个小石磨寂寞的立于一角,陪伴他的是一颗枝叶繁茂的大槐树,这也许就是白发苍苍的桂英养母多年守望儿子的地方。我们很是遗憾,大老远的跑来,绝不可能就这样轻易地离开,尽管天色快晚、尽管沟道狭窄,我们还要沿沟而进,因为我们想看双水村、想看少安父子、福堂支书、玉亭支委,还有罐子村的王满银,还想和他们羊毛毡上坐炕头,一壶老酒醉心头。尽管这些都是虚构的人物,这里也不是影视剧的拍摄地,但我坚信这里绝对有他们的影子,因为这里是路遥成长的地方,是他的根所在,这里承载着他受过的苦、流过的泪和对人生的真实体验。正是这一方水土一方人铸就了他坚毅的品行和深邃的思维,是他书写《人生》《平凡世界》的动力和源泉。
神木市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作为陕煤地勘人,对这座城市并不陌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们的父辈们曾在此参加过神府煤田勘探大会战,花费数余年时间翻越山山峁峁、踏过角角落落,成功探明了这一带的煤炭资源储量,为神木乃至陕北经济的腾飞增加过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是来看望慰问奋战在这里的勘探兄弟,体验他们的真实生活,因为这里集聚了一三一公司转型发展的前沿项目---黄石沟水库大坝注浆加固、生态修复、盐井技术服务等项目。在工程总指挥李江勇带领下,我们直奔施工现场,在三山合围中,正在修建一个大型水库,库深足有90多米,库底各种车辆繁忙穿梭,打桩机、钻机、搅拌机机声轰鸣,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土腥味,东面的山体上醒目的书写着“榆林黄河东线引水工程”几个大字,太震撼了!多年未见这样浩大的施工场面了!在项目部同志的介绍下,我们得知本次承揽的是这个项目的一个标段—坝体西侧坡面基础勘探加固注浆工程,该工程难度不在于勘探而在于注浆。以前我们未曾从事过注浆业务,更没有在这么陡峭的坡面上施工过,怎么办?那就请专业技术人员,我们“偷”着学。经过一年的摸爬滚打,终于掌握了施工要领,今年也没有请技术专家,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工程质量达到了甲方的高度认可,还获得了奖牌....听着他们的介绍,看到他们风尘仆仆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灿烂的笑容,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这不正是南泥湾精神的真实写照?不正是我们一三一公司的未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书本上学到的是平面的、刻板的,只是知识,而从实践中获得是立体的、丰满的,那是能力,知识可览天,实践乃云梯。
两天太匆匆,若再有机会,我还会再来!